不鏽鋼鍋也能像不沾鍋一樣不黏鍋,煎蛋滑溜溜!
關鍵兩招:「萊頓佛羅斯特效應」與正確控溫。
完整教你用5大步驟+實戰溫度區間,打造物理性不沾!
還有超完整攻略奉上 : 為什麼會黏鍋、解決方法、怎麼挑鍋?開鍋、清潔怎麼做?禁忌和常見問題也有解,通通一次打包。
最全面的不鏽鋼鍋使用指南,讓你輕鬆上手!
不鏽鋼鍋不沾鍋的原理是什麼?
不鏽鋼鍋的物理性不沾是靠一種聽起來像是魔法咒語的物理現象,叫做「萊頓佛羅斯特效應」(Leidenfrost effect)

什麼是萊頓佛羅斯特效應?
簡單來說就是,當鍋子熱到一個程度時,水滴碰到鍋面會瞬間產生一層「蒸氣墊」,把水滴和鍋面隔開,水滴不會馬上消失,會在鍋面上滑行,滾來滾去。
把這個原理用在烹飪上,也會有這層「氣墊保護」,而不直接接觸鍋面,食材就不會死巴著鍋子不放,自然就不黏鍋了!

不鏽鋼鍋要多熱才能不沾?
要啟動這個神奇的物理效果,鍋子的溫度是關鍵!
分成兩大區域 :
1. 黏鍋地獄區(約 100°C~193°C)
這個溫度就像是「假熱情」- 看起來很燙,但其實還不夠力!
水滴下去會「嘶」一聲就蒸發消失,連滾動的機會都沒有
這時候把食材丟下去,就很容易黏鍋!
2. 物理不沾區(約 193°C 以上啟動)
.jpg)
溫度超過193°C,魔法開始了!萊頓佛羅斯特效應就正式登場!
但是! 193°C只是個參考值,「萊頓佛羅斯特效應」的最佳形成溫度,並沒有一個精準的數字,只是個「差不多可以了」的路標。
實戰血淚測試後,最好把溫度加熱到220°C上下,不黏鍋的成功率比較高
怎麼判斷鍋子夠不夠熱?
判斷不鏽鋼鍋是不是熱到位,最常用的方式是「水珠測試法」
用幾滴水判斷鍋子的溫度,方法如下:
步驟 1 :空鍋預熱 → 滴水試探
中小火讓鍋子慢慢暖起來,大約 2 分鐘後滴幾滴水下去

步驟 2 :觀察水滴反應
根據水滴的表現,知道鍋子的狀態:
情況 1 : 水滴「嘶」一聲就蒸發
→ 鍋子在說: 「 我還沒準備好啦!再給我多一點時間!」
請繼續加熱,不要急著下食材

情況 2 : 水滴在鍋面上滾來滾去,沒有馬上蒸發
→ 鍋子在說: 「 就是現在!我正處於物理性不沾的最佳狀態!」
恭喜!可以開始挑戰煎魚、煎蛋、煎豆腐這些容易黏鍋的大魔王了!

有熱鍋了,為什麼還是黏鍋?
水珠測試過關了,結果食材下鍋,還是黏得難分難捨,問題可能出在哪?
1. 鍋子溫度不均勻
只有鍋子中央達到魔法溫度,外圍還不夠熱,要再多給鍋子一點時間,讓鍋子整個「熱起來」,就像暖爐要開久一點,讓熱能均勻散佈,直到每個角落都夠熱,鍋子才算真正準備好開工!
2. 食材太「水」了
魚片、豆腐這些高含水量的食材,如果像剛洗完澡一樣濕答答就下鍋,會瞬間把鍋子的熱情澆熄!溫度一降,「不沾魔法」就失效了~
所以下鍋前,用廚房紙巾把表面的水分充分擦乾,讓食材乾爽地下鍋
別像我一開始那樣,以為有擦就好,結果還是黏鍋,後來認真盡量擦乾,果然不黏了!

3. 食材太「冰」了
剛從冰箱拿出來的食材沒回溫,還帶著一身寒氣,就直接丟進熱鍋,讓鍋面溫度驟降,達不到不沾效果
最好讓食材回溫一下再下鍋

不過,如果鍋子已經熱得很到位、蓄熱又夠、溫度不至於被冷食材大幅拖低到會沾黏的程度,那麼就算食材沒特別回溫,也不一定真的會黏鍋
只是有回溫,成功率會更高啦~
4. 鍋子沒洗乾淨
殘留的焦痕、油垢,也是黏鍋的幫兇,這些微小顆粒會讓鍋面凹凸不平,影響不沾效果

鍋子用完就馬上洗乾淨,還給鍋子原本的光滑面貌,別讓鍋子帶著舊帳迎接新食材。
不鏽鋼鍋不沾步驟
每個人的方法不太一樣,以下是實測後的小心得,給大家參考
步驟 1 : 中火預熱,約 2 分鐘左右
( 1 )火力別開太猛
中火或中小火就足夠,火焰別超過鍋底外緣,甚至可以再稍微調小一點,穩穩地讓鍋子均勻加熱。

小碎念:為什麼不開大火預熱?
因為開大火預熱會讓鍋子溫度瞬間飆太快,整個鍋面的溫度並不均勻,食材反而容易燒焦、黏鍋。
( 2 )找出你的「最佳熱鍋時間」
你家的瓦斯爐火力、鍋子的厚薄品牌,都跟別人不一樣,所以預熱時間也因人而異,2 分鐘的預熱時間只是一個參考起點,實際熱鍋時間得實際摸索調整
用計時器幫你記錄,找出專屬你家鍋子最適合的「黃金時間」

比如:
- 用中火熱鍋 2 分鐘後,用了「水珠測試法」過關了,但還是黏鍋,可能是鍋子外圍溫度還不夠,下次試試延長到 2 分15秒或2分30秒。
- 或是火力太大,溫度衝太快,導致鍋面溫度不均,下次火開小一點再試試看。
經驗老實說
剛開始也是乖乖用「水珠測試法」,確實可以成功不沾,但有時候又會翻車,滿頭都是問號,心裡怒喊:「到底為什麼?!」再加上是料理小白,不熟悉家裡瓦斯爐火力,也不太想一直滴水試來試去,想趕快上手,不想靠所謂的「感覺」,畢竟新手哪來什麼「感覺」?心裡超沒底~
於是偵探魂啟動:「給我一個數字!到底幾度才能安心下鍋?」
先買了料理用溫度計,結果量到的數字跟網路說的「萊頓佛羅斯特效應」落差蠻大的,溫度低很多
於是為了追真相,乾脆再砸錢買了更精準的「表面溫度計」

一路測、一路記,最後抓到:鍋面落在 220°C上下,不沾成功率明顯提升!
再囉嗦一下, 220°C 只是測試出來的偏好溫度,並不是絕對最佳溫度,僅供作為參考
如果你也是新手,不想每次滴水測試,那就可以考慮買一支溫度計來輔助,先量一陣子,數據累積一下,慢慢微調出你自己的專屬溫度區間。
( 補充 )

好,報告完畢!繼續看下一個步驟吧!
步驟 2 : 關火後,再倒油
( 1 )關火
鍋子預熱好了,先關火,以免溫度繼續飆高
( 2 )倒油潤鍋
倒入適量的油,輕輕轉動鍋子,讓油均勻覆蓋整個鍋面

油量依食材調整:
- 煎魚、炒肉,煎蛋 : 油不用特別多,也能做到不沾
- 豆腐、豆皮 : 這些黏鍋大魔王需要稍微多一點油,煎起來更金黃漂亮
- 雞腿排、虱目魚 : 自帶油脂的食材,可以完全不加油,也能不沾鍋,但煎的時間會比平常久一些,因為需要逼出油脂
步驟 3 : 開小火,等油紋
重新開小火,等15~30秒,油加熱到出現「油紋」
小叮嚀:不要加熱太久!
如果油開始狂冒煙,就是溫度太高了,油可能會開始變質,趕快關火降溫!
步驟 4 : 看見「油紋」後,再放食材
當出現像水波一樣的細微油紋時,就是放食材的最佳時機

步驟 5 : 耐心等待
食材下鍋後,蓋上鍋蓋,然後忍住!別急著去翻動!
等到食材「黏到底又自然收縮」,用鏟子輕推邊緣,能滑動或明顯鬆開時,再翻面。

翻面時機參考( 都是使用小火 )
- 煎魚:
(1) 鯖魚(約100~130g) :第一面煎 3~4 分鐘 → 翻面再煎 4~5 分鐘
(2) 虱目魚(不加油,肚那面先煎): 第一面煎 6~7 分鐘 → 翻面再煎 2~3 分鐘 - 煎豆腐 : 第一面煎 5~6 分鐘 → 翻面再煎 5~6 分鐘
- 煎蛋 : 蔥蛋第一面煎 2~3 分鐘 → 翻面再煎 2~3 分鐘

拿不準什麼時候翻面時,一開始用小火,先煎幾分鐘後,再試著輕推或稍微掀起看看
如果還黏著翻不動,就放下鍋鏟,千萬別硬翻,改以 1 分鐘、1 分鐘逐步延長煎的時間,直到可以翻動為止,這樣最保險。
有些比較「慢吞吞」慢熟的食材,想要不黏鍋,秘訣只有兩個字:「 忍住 」
不鏽鋼鍋不沾流程總結
- 中火熱鍋
- 關火倒油
- 小火等油紋
- 下食材
- 耐心等它不黏再翻面
掌握這5大步驟,不鏽鋼鍋也能做到不沾鍋喔!
不鏽鋼鍋,挑戰連續三道黏鍋大魔王,煎蛋、豆腐、秋刀魚,不洗鍋,一次完成!
不鏽鋼鍋如何挑選?
材質是關鍵!先看這兩個數字
挑不鏽鋼鍋第一件事,就是看材質,認明 304 或 316 這兩個數字就對了
| 304 (18/8) | 316 (18/10) | |
| 鉻Cr (防鏽) | 18% | 18% |
| 鎳Ni (抗酸鹼) | 8% | 10% |
| 錳Mn (強度) | 2% | 2% |
| 鉬(Mo)(抗氯腐蝕) | 幾乎無 | 2% |
| 價格合理 足夠耐用 用途廣 | 因為多了鉬,遇到高鹽、海風或鹹湯這類含氯的環境時更耐腐蝕,不容易長小鏽點 |
如果沒標明304或316,只寫「高級不鏽鋼」或寫些花俏名稱的話,那就直接跳過,換下一位
「三層鍋」、「五層鍋」,這個「層」(Ply)是什麼?
這個「層」(Ply) 就是把不同金屬像做三明治一樣壓疊在一起,形成多層結構
這樣做的目的,是把不同金屬的優點結合起來,讓鍋子性能更強大
不鏽鋼 (Stainless Steel)
- 優點 : 耐用、抗腐蝕、安全
- 缺點: 導熱慢且不均勻
鋁 (Aluminum) / 銅 (Copper)
- 優點:導熱性好,加熱快速又均勻
- 缺點: 質地較軟,不夠耐用
把這兩種金屬「黏合」在一起,讓鍋子既有不鏽鋼的耐用,又有鋁或銅的超強導熱,可說是一舉兩得!

鍋子中間那層:選鋁還是選銅?
- 鋁芯 ( Aluminum Core ):市面上最常見,導熱快、重量輕、價格較便宜
- 銅芯 (Copper Core):導熱更快,但價格偏高,用於高端專業廚具
一般情況鋁芯就夠用了,除非職人魂爆發對導熱性能有更高的要求,再考慮更高端的選擇。
三層 vs. 五層:差別在哪裡?
三層鍋:
- 優點:加熱速度快,價格相對便宜(同一個品牌的三層鍋會比五層鍋便宜)
- 缺點:溫度控制要精準,火候稍不注意就容易熱過頭
五層鍋:
- 優點:熱度更均勻,蓄熱效果更好,鍋子相對厚實不易變形
- 缺點:預熱等待的時間要久一點,重量也相對較重,價格更貴一些
破解迷思 : 層數越多,就越好嗎?
答案是:不一定! 關鍵在於「厚度」,而非「層數」
厚度比層數更重要
拋開「五層一定比三層好」的迷思
有時候,一個用料扎實的厚壁三層鍋,性能可能遠勝於偷工減料的薄壁五層鍋。
「層數」算法可能不一樣
不同品牌對「層數」的定義可能不同。例如:
- A 品牌標示三層,但實際可能還有額外的黏合層未計入
- B 品牌雖然層數較多,但性能未必優於A品牌的三層鍋
結論:
層數的增加未必代表性能更好,層數只是一個參考指標,除非是同一個品牌有三層鍋也有五層鍋,這樣的比較才有參考價值。
挑鍋的3個黃金守則:
1. 看清楚材質說明
了解每一層到底是什麼金屬,各自有什麼作用
2. 比厚度和重量
選擇鍋壁較厚的鍋子
如果沒有標示厚度,可以看重量,紮實的鍋通常比較重
3. 不盲目追求層數
層數只是參考指標,真正重要的是材質與厚度,不要被層數的行銷話術迷惑
找到最適合你的平衡點
沒有最完美的鍋,只有最適合你的鍋
厚重的鍋子雖然受熱均勻、不易變形,但這不代表越厚重就越好。
想想看,如果鍋子重到你懶得拿出來用,那再好的性能也是白搭,最終也只會被打入冷宮
所以選鍋時,先想清楚自己的需求和做菜習慣
「快狠準」派:選輕薄的鍋子
- 適合:希望預熱快一點、能掌握火候的人
- 缺點 : 鍋子比較薄,要避免摔到或敲到。
火也要控制好,不然很容易預熱過頭,溫度太高,油很快變黃產生油漬、食物也容易燒焦
「穩紮穩打」派:選厚實的鍋子
- 適合:希望溫度穩定、不易燒焦、有耐心且追求耐用的人
- 缺點 : 預熱需要多一點時間,鍋子也比較重,可以順便練練手臂
不鏽鋼鍋推薦與實際使用心得
1.【德國WMF】不鏽鋼單手中式炒鍋 30 CM (含蓋)
品牌小背景
WMF是德國知名的廚具品牌,專門做不鏽鋼鍋具、餐具和廚房用品。
特別的是,他們採用自家研發並註冊專利的 Cromargan® 18/10 不鏽鋼材質,特色是:耐用、抗腐蝕、好清潔

優點 :
- 無鉚釘設計:內鍋平滑一體成形,沒有鉚釘縫,不會卡油垢髒污,洗的時候少一個怒點
- 材質優良:不鏽鋼材質表現穩定,耐刮好洗
缺點 :
- 重量較重:鍋子很扎實,但也比較重,無法單手拋鍋,盛盤時也得用雙手才行
- 握感不佳:手把設計是扁的,握起來不舒服、不好握
使用心得
決定學習使用不鏽鋼鍋後,就把多年前被媽媽塵封已久、在全聯換的那個WMF炒鍋重新撿回來用
雖然商品資訊頁上沒寫清楚是幾層設計,但一拿起來:喔!沉!是真的有「份量感」,差不多1.7公斤左右,不是那種「輕巧好上手」的類型
炒鍋深度夠、側邊弧度也順,用來煎魚、煎豆腐、炒菜、燉鍋、甚至半煎炸都行,一鍋搞定
最驚喜的是「好洗」這件事,是我目前所有不鏽鋼鍋裡,刷洗起來最不會崩潰的一個鍋
慢慢掌握了不鏽鋼鍋不沾的技巧後,用起來效果滿意,而且多年前留下的刮痕也完全不影響「物理性不沾」的效果,是值得考慮的品牌之一。
2.【Perfect理想牌】 金緻316 七層複合金平底鍋

品牌小背景
Perfect理想牌是台灣上展工業有限公司於1988年成立的自創品牌,擁有超過30年的不鏽鋼鍋具代工經驗,曾為各大專櫃品牌代工製造。
是少數「真的 MIT」的不鏽鋼鍋具品牌,「想支持台灣製」,這點很加分。
優點 :
- 價格佛心:新手友善到不行!買來練手感,就算偶爾放著沒練也不會心痛到睡不著
- 重量較輕,好上手 : 28cm的金緻316 七層複合金平底鍋,重量約1.27kg,比其他重量級選手相比輕很多,拿起來不費力,用起來輕鬆,手不會想罷工!

缺點 :
卡油漬,不好洗:尤其是鍋邊的油漬,如果放到冷掉乾掉才洗,就要使出洪荒之力,刷到整個火都上來(氣)

使用心得
剛開始用的時候,真心覺得不好伺候,鍋邊油漬死黏不放,要刷好數遍才搞定,鍋底還變得比較黃,顏值維持度差強人意
但後來發現只要鍋子使用完,趁熱馬上刷洗,整個使用體驗煥然一新,不用跟它硬拼,清洗變得輕鬆多了、不再耗手勁
這可以說是一個「CP 值派的入門練功平底鍋」,輕、省力、夠用,只是你要對它好一點:煮完快洗,感情就會變好
現在如果只是早上煎個荷包蛋、蛋餅,或簡單煎個東西,幾乎都會優先選擇它,因為比較輕,用起來手感靈活,越用越順手~
當然啦!材質和質感確實比那些貴的鍋子差一些,但考量到這個價位,能有不錯的不沾效果,CP值已經很高了!
→ 蝦皮商城 : 【Perfect理想牌】 金緻316 七層複合金平底鍋28 CM
3.【Sambonet】義大利製Home Chef五層不鏽鋼平底鍋/30 cm

品牌小背景
Sambonet 是來自義大利的百年品牌,從設計到生產都是 100% 義大利原裝。做工俐落、結構紮實,兼顧美感與專業使用感。

優點 :
- 外型:線條俐落簡約,高顏值讓人一看就愛上!
- 規格透明:標示厚度 2.7mm,五層結構標示清楚,用起來更安心
缺點 :
- 鉚釘 : 好處是耐用不易斷,但容易卡油漬,要特別刷洗
- 圓弧外緣設計 : 倒醬汁不易外溢是優點,但洗鍋時圓弧邊緣常殘留油漬,不容易發現,清洗時要多刷幾下
使用心得
買這個鍋子,純粹就是好奇「貴的鍋到底差在哪」
掙扎一陣子還是手滑下單了,關鍵是外型真的好好看,鍋身高度很低,覺得清洗應該會很省力(雖然油會比較容易噴到檯面,但擦檯面總比刷深鍋輕鬆)
網路評價不多,不過規格標示清楚,所以對品質不太擔心
30 cm平底鍋重量約1.53kg,不是最重的,但也不算輕,30 cm的大平面,可以煎比較多的食材
實際用下來最有感的是受熱均勻度,最不容易燒焦食材,煎魚、豆腐、菜頭粿這些「黏鍋黑名單」會優先拿它上場。
→ Momo購物 : 【Sambonet】義大利製Home Chef五層不鏽鋼平底鍋
4.【美國 All-Clad】 Copper Core 不銹鋼鍋

All-Clad 算是美國廚具界的職人品牌,中間那層是用成本比較高的銅,號稱導熱快又均勻,是蠻多「專業廚師的愛用款」

看國外 YouTuber 推薦才發現原來有這種銅芯不銹鋼鍋
現在只能偷偷先放入「如果哪天被一筆意外之財砸到就會下單」的清單裡。
推薦給想要一次到位、直接上到高階規格的你,可以把它列入觀望名單,參考看看囉!
→ 蝦皮 : 【美國 All-Clad】 Copper Core 不銹鋼鍋
不鏽鋼鍋開鍋
新買的不鏽鋼鍋,先別急著煮東西,要記得先「開鍋」一下
為什麼要開鍋呢?
因為不鏽鋼鍋在製造過程中可能會殘留一些工業用油和細小的金屬微粒,開鍋就是要把這些東西清乾淨,讓鍋子用起來更安心。
步驟1 : 先幫鍋子洗個澡
拿海綿沾點中性洗碗精,把鍋子表面的灰塵和髒汙洗一洗

步驟2:用白醋去除金屬雜質
- 在鍋子裝八分滿的水,再倒一碗白醋進去
- 中大火加熱煮滾後(約10分鐘),再關火
- 利用白醋的酸性和金屬氧化物反應,把那些可能殘留的細小金屬微粒清洗去除掉。

步驟3:再洗一次
等鍋子不燙了,把水倒掉,用洗碗精再洗一次

步驟4:利用麵粉的吸油性去除工業用油
- 不鏽鋼鍋在製造時,表面會抹一層工業用油(也叫黑油),用來脫模和防刮
- 水加上中性洗碗精,再混入麵粉,調成稀糊狀,把鍋子內外都搓洗乾淨

步驟5:沖掉擦乾
沖掉洗乾淨後,用廚房紙巾把鍋子擦乾,放在乾燥的地方。

這樣就搞定啦!鍋子可以正式上工了!
不鏽鋼鍋優點
1. 安全無毒,用得安心
不鏽鋼鍋最讚的地方就是「沒!有!塗!層!」 不像不沾鍋,你不用擔心塗層會掉落,把有毒物質吃下肚
2. 免養鍋,超省事
跟需要花時間上油保養的鐵鍋比起來,不鏽鋼鍋真的是懶人的救星!完全不需要養鍋,用完洗一洗、擦乾就好
3. 超耐用,一鍋用到老
一個好的不鏽鋼鍋真的可以用很久很久,CP值高,不用一直花錢換新鍋
4. 萬用神器,什麼都能煮
不鏽鋼鍋適用於各種烹飪方式,不管是煎、煮、炒、炸、燉、滷、燙、燜通通沒問題!而且從瓦斯爐到電磁爐,幾乎什麼爐具都能用,是廚房裡的萬用選手
5. 熱能不流失,火力持久
只要一開始預熱到位,就算轉成小火,鍋底依然熱得穩穩的,完全不用擔心火力不夠的問題。用小火就能煎出完美的魚、炒出香噴噴的菜
不鏽鋼鍋缺點
1. 導熱速度慢
不鏽鋼鍋需要花時間「預熱」,等待鍋子達到足夠且均勻的溫度後,才能開始煮。
2. 想要不沾鍋?得練功夫
想要讓不鏽鋼鍋不沾,需要一點技巧
如果預熱不足、火候不對、時機判斷錯誤,一不小心食物就容易黏鍋
所以得多試、多觀察,多練幾次才能慢慢抓到訣竅,熟了之後就會越來越順手
3. 容易沾鍋,清潔麻煩
一旦失手黏鍋,焦黃的油漬、黏得死死的魚皮、煎蛋整片貼牢,整個鍋面像災難現場,還得花時間刷洗鍋子,既心累又麻煩

4. 重量較重,手腕吃力
不鏽鋼鍋有一定的重量,手勁不夠,或手腕受過傷,想要單手帥氣地甩鍋、起鍋,是不太可能的,對手腕是個不小的負擔。
5. 不能偷懶
每道煮完,如果鍋面上還附著食物殘渣或焦痕,直接煮下一道的話,就會黏鍋,所以要擦乾淨,或是乾脆洗一洗,再料理下一道菜。
如果真的不想每道菜都洗鍋,那煮菜的順序就很重要了!
比如說煎蛋後,鍋子通常還很乾淨,不用洗就可以接著料理下一道。
你可以這樣安排:
- 第一道:煎蔥蛋
- 第二道:煎鯖魚
- 第三道 : 炒番茄高麗菜
這樣就能一鍋搞定多道料理,省時又省力,減少洗鍋的次數
重點是要從清爽的開始煮,慢慢往重口味推進
還有一招:照我影片最後那樣,一起鍋就立刻倒一點水,拿長柄鍋刷咻~咻~幾下,完全不用出蠻力,再把水倒掉,用廚房紙巾擦拭乾淨,鍋子立刻閃亮復活,馬上開煮第二回合。
當然啦,如果想要更有效率,最好準備兩個鍋子左右開弓,大幅縮短做菜的時間,就能更早開飯!
不鏽鋼鍋禁忌
1. 不要長時間高溫空燒
別讓不鏽鋼鍋在大火下空燒太久,這樣不只可能會讓鍋底變形,還會出現發黃、發黑的痕跡,影響鍋子的使用壽命。
2. 空鍋加熱時別先撒鹽
加熱中的空鍋不能直接撒鹽,因為食鹽可能會腐蝕不鏽鋼表面,可能會有鏽斑

3. 避免長時間接觸酸鹼物質
不鏽鋼鍋雖然耐酸鹼,但還是要注意,像醋汁、檸檬汁、番茄醬汁等的酸性物質,別長時間(如隔夜)放在鍋裡。放太久還是有可能造成表面腐蝕。

另外,有國外研究發現:用不鏽鋼鍋長時間熬煮酸性的番茄醬,會溶出鎳(Ni) 和鉻(Cr)。
如果你剛好對鎳或鉻過敏,就建議不要用不鏽鋼鍋具煮酸性食物。
但先別緊張,不必恐慌!
不鏽鋼鍋還是很罩的!依然是安全又耐用的鍋具,只要盡量避免大量且長時間熬煮酸性食材,日常煮個番茄、醋、檸檬等酸性食材都是安全的。
4. 選擇適合高溫的鍋鏟
用矽膠鏟的話,記得挑耐熱高一點的,要是用到不耐熱的鏟子,鏟子可能會融化釋出有毒物質
不介意鍋面會有一些刮痕的話,金屬鏟當然也能用!這些小刮痕不會影響鍋子的功能
但!別用力敲打鍋子,以免敲出凹洞,破壞鍋子的平整

蠻推薦這款日本貝印的薄型鍋鏟。雖然偏薄、稍軟,但用來處理易黏鍋的蛋和豆腐特別好鏟。

5. 熱鍋別直接沖冷水
剛煮完菜的鍋子還很燙,盡量不要大量冷水直接沖熱鍋,瞬間的溫差過大,可能會讓鍋底變形、凸起,特別是比較薄的不鏽鋼鍋更要注意。
不鏽鋼鍋清洗
最佳清洗時機與方法
1. 趁熱洗,事半功倍!
趁鍋子還溫熱的時候就快洗,這時候油垢、焦痕最聽話!
至於「熱鍋不能沖冷水」的警語,主要是為了防止「極端溫差」造成鍋具變形或損壞,只要不是極高溫後直接大量沖冷水,一般清洗的溫差對材質好的不鏽鋼鍋影響不會那麼大。
不過,用溫熱水洗確實更安全,也是最建議的方式。
2. 畫圈圈刷洗,髒污全KO!
搭配中性洗碗精,以「繞圈畫圈」的方式刷起來!
「繞圈」的清潔手法,能從不同角度去除髒污,還能讓力道平均分散,避免產生明顯的單向刮痕
3. 洗完立即擦乾
不鏽鋼雖然不容易生鏽,但並不是完全不會生鏽的材質
如果濕濕的放著,還是可能會生鏽斑,所以洗完記得要擦乾,讓鍋子保持乾爽
一鍋到底!煮完一道菜,如何快速接著煮下一道?
方法1:廚房紙巾擦一擦
如果鍋子不怎麼髒,只是油油的,那最簡單!拿廚房紙巾擦一下,就可以直接煮下一道菜了。
小叮嚀:為了安全起見,建議選擇「食安級」且「耐高溫」的廚房紙巾!(如 : 舒潔食安級耐用廚房紙巾)
方法2:溫熱水快洗
煮完一道菜後,在鍋中加點溫熱水(用冷水的話,別加太多),用鍋刷快速刷洗幾下,髒水倒掉,擦乾淨,又是一條好漢,可以馬上再煮下一道!
注意!
如果鍋子沒洗乾淨,就接著煮下一道,母湯喔!鍋內的食物殘渣和油脂重複加熱會燒焦黏鍋,吃下肚也不健康啦!別偷懶嘿~
沒空立即洗怎麼辦?
情境1:等吃飽再洗,先泡水救急
想等吃飽飯再說?可以!但千萬別讓鍋子直接放著乾掉。
至少先在鍋裡倒點水泡著,軟化食物殘渣和油垢,等等洗起來,你會感謝現在的自己!

情境2:乾到刷不動,煮水解救!
如果真的不小心,讓鍋子已經乾掉,刷不掉了,可以在鍋裡加點水,開火煮個幾分鐘,讓焦垢軟化,洗起來就省力多了!
常見問答
Q1 : 不鏽鋼鍋可以用鐵刷/鋼刷嗎?
一般來說,清洗不鏽鋼鍋時,大多都會建議用軟海綿就好,盡量避免使用鐵刷/鋼刷或菜瓜布,因為會在鍋子表面留下細小刮痕,把鍋子刮花了。
不過老實說,都買了耐用的不鏽鋼鍋了,遇到黏鍋這種煩人狀況,就是想痛快地狂刷一波,快速搞定,只求鍋子乾淨就好,細紋什麼的不在乎,反正不影響使用就行!
所以,當遇到頑固的汙漬時,用鐵刷/鋼刷或不鏽鋼專用的菜瓜布確實快又好用
不過,風險還是得自己扛!
用刷子確實可能傷到鍋子,影響美觀甚至使用壽命,所以到底要不要這樣做,就看你個人怎麼取捨啦!

Q2 : 不鏽鋼鍋刮痕還可以用嗎?
別擔心,小刮痕沒關係的!
如果只是表面有一些小刮痕,完全不影響使用。
這些刮痕頂多就是讓鍋子看起來沒那麼完美,但煎煮東西的功能還是一樣好。
不過,如果刮痕太深,摸起來都覺得明顯,可能會影響鍋子的物理性不沾效果。
所以平常用鍋時,別太粗魯,避免敲敲打打,鍋子就能用得更久!
Q3 : 不鏽鋼鍋彩虹紋 / 不鏽鋼鍋 七彩光

別緊張!這是正常現象,鍋子沒壞也沒髒!
不鏽鋼是由多種金屬元素小夥伴(鉻、鎳、錳等)組成的合金,其中「鉻」是重要的元素之一
鉻(Cr)會在表面形成一層「隱形保護膜」——氧化鉻膜,這層膜就像鍋子的守護神,可以防止生鏽
烹煮時,這層氧化鉻膜會因溫度、或是水中的離子附著在上面而有局部厚度變化
當光線照射在不同厚度的薄膜上時,就會產生光學干涉效果
於是你就會看到彩虹紋或七彩光澤
至於為什麼有時有彩虹紋、有時又沒有,那是因為氧化鉻膜只有厚度落在特定範圍時才看得到,因此不是每次都會出現。
彩虹紋對人體有害嗎?
完全無害!彩虹紋是自然形成的,鍋子沒壞,也不會釋放毒素。
只是看起來沒那麼順眼,不然不用特別處理。
Q4 :不鏽鋼鍋白白的 / 不鏽鋼鍋 白斑

煮東西時,水蒸發後,水中的礦物質(像鈣、鎂這些礦物質兄弟)會附著在這層氧化膜上,留下白色印記。
如果你家用的是礦物質特別多的「硬水」,就更會留下「到此一遊」的紀念品,白斑會出現得更明顯
想改善的話,可以換個過濾水試試~
Q5 : 不鏽鋼鍋為什麼會變黃、變色?

原因 1 : 高溫氧化(尤其是大火加熱)
很多不鏽鋼鍋的使用說明都會強調,烹煮時不要開大火,使用中小火即可。
因為大火的溫度能輕易飆破200°C,會讓鍋子開始變色,出現從黃 → 棕 → 紫 → 藍 → 灰的顏色變化。

原因 2 : 油漬變黃,甚至變黑
若鍋子已經過熱(溫度遠超過油的發煙點)時才倒油,油就會被「燒壞」,還會出現金黃色焦垢。
因此,在倒油時看到狂冒煙,最好立刻關火降溫;烹煮途中若發現油色開始加深、發黃,也要及時調低火力,避免持續高溫加熱,否則整鍋油很快就會變黃、甚至變質。
此外,若鍋子殘留上一次烹煮留下的油、醬汁、醣、或食材中的蛋白質、澱粉,沒有徹底清乾淨又反覆加熱,顏色就會逐漸加深:從黃褐 → 深褐 → 最後變成很難洗掉的黑色焦垢了。

Q6 : 鍋子焦黑怎麽辦?
食材燒焦或是鍋底、鍋身的陳年祖傳焦垢可以用以下方法試試,以下幾招,依情況嚴重程度,挑選適合的方法
方法一 : 苦幹實幹刷起來 ( 最Man的一招 )
剛燒焦黏鍋的鍋子,趁熱刷就是最佳搶救時機!
趁鍋子還熱(可以加點水加熱軟化焦垢),拿不鏽鋼專用菜瓜布或鋼絲球直接刷起來。
不過!如果你很在意刮痕,那這招就跳過~
方法二 : 小蘇打粉或過碳酸鈉

1. 幫鍋子敷個「小蘇打面膜」 (適合局部輕微焦黑)
(1) 小蘇打粉跟水,比例大概2 : 1,喇一喇,調成敷臉那種稠稠的feel~
太乾就加點水,太稀就補點粉
(2) 厚厚地塗抹一層
(3) 怕它乾掉,再用保鮮膜包覆保濕
(4) 放著1~2小時
(5) 時間到!拆掉保鮮膜,努力刷刷刷,沖掉,再洗乾淨收工!

2. 煮小蘇打粉水
(1)在鍋裡加水,要淹過黑黑的地方
(2)加入適量的小蘇打粉,喇一喇
(3)開火煮到滾,就可以關火,靜置30分到1個小時
(4)時間到!刷乾淨,沖水,收工!
3. 過碳酸鈉泡泡浴 (對付陳年老頑固焦垢)

安全第一!請注意:
- 一定要戴手套,過碳酸鈉對皮膚有刺激性,保護好你的纖纖玉手。
- 分解後是天然物質,無毒,但千萬別跟醋酸、檸檬酸、氯系漂白水混用,不然可能會召喚出不好的東西 (產生氯氣)!
開泡!
(1)將鍋子放入水槽或更大的鍋子,倒入溫水
註 : 若能使用30°C-50°C的溫水,這個溫度效果最好,水太燙會讓過碳酸鈉化學反應過快,活氧快速釋放消耗,效果反而打折!
(2)撒入適量的過碳酸鈉(依焦垢多寡調整)
參考比例: 1公升的水+1匙約15克過碳酸鈉
影片總共加了27公升的水+27匙的過碳酸鈉
看到咕嚕咕嚕冒泡泡就對了,代表它正在努力工作中!
(3)讓它靜靜地泡著(約 30分鐘~60分鐘)
(4)戴上手套,搭配不鏽鋼菜瓜布或海綿刷一刷,再沖洗乾淨

方法三 : 不鏽鋼鍋專用清潔劑
不鏽鋼去汙膏、不鏽鋼去汙粉、不鏽鋼清潔劑這類產品,通常都有幾位常見的「清潔小隊成員」:
- 微細磨料顆粒:
小顆粒,大威力!這些小顆粒會把卡在鍋子上的燒焦物、頑固油垢,有力地通通磨走 - 界面活性劑:
油脂剋星登場!能把油污分解成更小的分子,乖乖溶進水裡,一沖就走 - 弱酸成分(例如檸檬酸、草酸等):
弱酸能溶掉氧化層和水垢,讓鍋子重現光澤
這些成分聯手出擊,讓鍋子再次乾淨閃亮!
比如這兩樣商品的成分都有清楚標示出來
1. 牛頭牌的「鋼潔」
成份:碳酸鹽鈣(Calcium carbonate)、長石(Feldspar)、介面活性劑(Surfactant)、碳酸鈉(Sodium carbonate)

2. Bar Keepers Friend(縮寫 BKF)
成分:長石粉末、草酸、界面活性劑

經驗談來了!
用不鏽鋼鍋專用清潔劑,刷下去真的有感!一般的焦垢刷一刷就掰掰,效果立馬看得到!
- 牛頭牌「鋼潔」的包裝有點讓人不解,只有一張貼紙、沒有瓶蓋,不過價格相對便宜一點

- 美國的 Bar Keepers Friend 用起來感覺亮度略勝一籌

Q7. 如何去除不鏽鋼鍋的彩虹紋/白斑/高溫氧化的變黃、變色?
方法1:擦拭
你看到的彩虹紋就是前面提到的氧化鉻膜,白斑則是水中礦物質留下的水垢,他們的剋星都是酸,可以被酸輕鬆溶掉。
只要用點白醋或檸檬酸,擦一擦,必要時停留個幾分鐘,再用水嘩啦啦沖掉,並徹底洗乾淨、擦乾,不鏽鋼鍋的彩虹紋和白斑(水垢)就會乖乖退場了
方法2:加熱
如果一般擦拭還是賴著不走?那就換加熱這招來收拾它們,效果更顯著,做法如下:
步驟1 : 加白醋或檸檬酸
- 處理鍋內:
在鍋內加水和適量的白醋或檸檬酸攪拌一下,水要蓋過彩虹紋(白斑)
- 處理鍋底/鍋外(發黃、變色):
準備一個比原鍋更大的鍋,加入水和適量的白醋或檸檬酸攪拌後,再把需要處理的不鏽鋼鍋整個放入。
步驟2 : 加熱浸泡
開火加熱到快滾、微微冒泡就關火,浸泡約 10~15 分鐘。(濃度高就不要泡太久)
再說一下 : 酸性物質別泡太久,所以不要整鍋醋水煮完就丟著,別拖到隔天再刷喔!
步驟3 : 刷洗、清洗乾淨
時間到,鍋子不燙了,再用菜瓜布或海綿刷洗有彩虹紋、白斑和發黃的地方
刷好後再用洗碗精洗一次,清水沖乾淨後把鍋子擦乾
還沒完全去除乾淨怎麼辦?
- 濃度改低一點,再進行第二輪,避免一次長時間高濃度。
- 或乾脆分批處理,不要一次到位,顏色有慢慢恢復原本的光亮就好
註1 : 白醋比例大概是→白醋:水 = 1 : 2(例:100cc 白醋 + 200cc 水)
註2 : 檸檬酸建議濃度大概是→5-10%上下(例如8%:把80克檸檬酸倒進量杯裡,再補水到 1000 cc)*檸檬酸可以用溫熱水,溶解速度會快一點
注意 : 實際比例請依鍋子情況適當調整,先用溫和一點試試,不夠再加強
經驗老實說 :
不鏽鋼鍋的處理順序是,先去汙,再亮白
先用小蘇打或過碳酸鈉把焦垢處理掉,這一步做完其實鍋子就已經很乾淨了
講究一點的話,再用白醋或檸檬酸處理,讓鍋子變得更亮,或是用不鏽鋼鍋專用清潔劑,裡面的成分可以同時去污跟亮白,一次搞定。
Q8:為什麼不鏽鋼鍋洗乾淨後,用廚房紙巾擦會黑黑的?

別擔心!這不是鍋子沒洗乾淨,也不是鍋子有問題。
其實是因為你用的菜瓜布或鋼刷為了增加磨擦力會含有「金鋼砂」這類研磨顆粒。
刷鍋子時不只刷掉髒污,也磨下了一點很細的金屬粉末,卡在鍋子的細縫裡
用紙巾一擦的時候,自然就會黑黑的了
怎麼解決?
很簡單!只要多做一個步驟就好:
刷完鍋子後,換用海綿加一點洗碗精,再洗一次,把磨下來的粉末沖乾淨,最後擦乾就不會再黑了!
另外要注意:
如果是剛買的新鍋子,用紙巾擦起來黑黑的,那可能是出廠時殘留的「拋光油」。
第一次使用前記得開鍋,把這些油去除乾淨再使用!
Q9 : 為什麼熱鍋倒油後,馬上就狂冒白煙?
原因1. 選錯油了
每種油都有自己的「耐熱極限」冒煙的溫度,也就是它的「發煙點」。
不鏽鋼鍋要達到不沾效果,溫度基本至少要193°C以上
如果你用的油發煙點遠比這個低,就像讓怕熱的人去蒸氣室,就會崩潰冒煙!
不想要狂冒白煙?挑耐高溫的就對了!
1. 酪梨油 :
以下是有標示「Extra Virgin」(特級初榨)的幾個品牌:





叮咚!
填完 Email 別急著走~快去信箱(可能會跑到垃圾郵件),點擊驗證,讓我們知道「真的是你」,訂閱才會正式開通喔~ ( 歡迎入隊!敬請期待後續內容)
經驗談來了!
冷壓初榨的酪梨油保留了酪梨的靈魂——營養和風味
但!那個味道真的很挑人吃,有人喜歡,有些人就無法接受。
如果想要「幾乎沒有味道」的選擇,只能考慮精煉酪梨油,發煙點比冷壓初榨的酪梨油更高,更耐高溫。
目前為止,還沒有有力證據說「精煉酪梨油本身不OK」
真正坑人的,反而可能是在精煉或運送過程被氧化,或者被偷偷混了便宜油,品質大打折扣。
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UC Davis)的食品科學家 Selina Wang 團隊在 2019 年抓了 22 款市售酪梨油來驗,結果有高達 82% 被發現不是摻了葵花籽油、大豆油,就是已經氧化酸敗。
最麻煩的是,國際上還沒有明確的標準來規範酪梨油的品質,市場品質參差不齊。
說實在的,酪梨油真的不好挑選
所以乾脆不同牌子換著用,雞蛋不放同一個籃子裡,分散踩雷的風險
挑選時盡量以產品資訊完整、附有檢驗報告的為主
若廠商願意公開報告,至少看起來比較負責(應該啦~)
最後怎麼選,還是看你的味蕾、喜好以及荷包君能不能撐得住,畢竟,有些也是不便宜啊!
2. 苦茶油
真正挑戰荷包君是接下來要介紹的本土耐熱好手:苦茶油
台灣苦茶油分為「大果苦茶油」和「小果苦茶油」
- 大果苦茶油 : 從大陸引進台灣種植,果實顆粒較大、單果含籽多,產量相對穩定
- 小果苦茶油 : 台灣真正本土原生種
果子小,採收難度較高,產量也比較少,價格自然也就比大果貴
兩者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都高達70、80%,跟橄欖油是同學,抗氧化物質含量高,營養價值也高
發煙點更高達250℃左右,台式大火快炒、半煎炸都扛得住
更是適合不鏽鋼鍋需要熱鍋物理性不沾的高溫料理方式
但苦茶油什麼都好,就是一個字「貴」!
一年才收這麼一次,買回來用都像在點心頭肉的油,每次只倒 5cc,省省地用,生怕用多了心會痛
真心期盼有天產量能大大提升、價格更親民,讓大家都能豪氣一點用它拌、煎、炒!
叮咚!
填完 Email 別急著走~快去信箱(可能會跑到垃圾郵件),點擊驗證,讓我們知道「真的是你」,訂閱才會正式開通喔~ ( 歡迎入隊!敬請期待後續內容)
3. 橄欖油
特級初榨橄欖油是公認的好油,發煙點其實也不低,厲害的甚至能到 210°C!
高手在民間,有人溫度抓得準,用不鏽鋼鍋也能炒出「物理性不沾」,還完全不冒煙
只是真的要很注意溫度,不然一不留神就容易冒煙,雖然說冒煙不是看油品劣化的準則,但能少吸一口油煙,總是好的嘛!
原因2. 鍋子加熱過頭
即使用了耐熱冠軍酪梨油、苦茶油,如果鍋子溫度持續飆過頭,連冠軍都會投降!

看到狂冒煙,要立刻關火,冷靜個15-30秒,降溫一下再繼續。
Q10: 不鏽鋼鍋需要養鍋嗎?
不鏽鋼鍋不需要養鍋,每次用完洗乾淨、擦乾就好,不用特別抹油養鍋。
Q11 : 不鏽鋼鍋有毒嗎 / 不鏽鋼鍋安全嗎?
完全安全!不鏽鋼鍋沒有任何化學塗層,是很安全衛生的材料,只要平常洗乾淨就可以安心用。
Q12 : 不鏽鋼鍋可以油炸嗎?
當然可以!用「冷鍋冷油」的方法
不用先預熱,直接倒油進冷鍋
開中火慢慢加熱,等油溫到160°C-180°C,再轉中小火,把食材放進去炸

Q13 : 不鏽鋼鍋可以用多久?
正常使用下,品質好的不鏽鋼鍋用個幾十年完全沒問題!甚至可以傳給下一代當傳家寶!
結語
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鍋子,只有最符合你烹飪習慣和需求的選擇!
如果你想找的是一個可以陪你長長久久、越用越順手的「老戰友」,不必擔心剝落塗層吃下肚,也希望能愛護地球、少製造點垃圾,不要一直換鍋買新鍋,那不鏽鋼鍋絕對是你的理想伴侶!
一開始可能有點「個性」,需要花點時間培養一下感情、摸熟它的脾氣(也就是火候啦)
可一旦你跟它混熟了,你會發現它根本是個萬能的神隊友,耐操好用,幾乎可以陪你一輩子。
心動了也想嘗試不鏽鋼鍋嗎?但又擔心自己駕馭不了?
別擔心,你不是一個人在奮鬥!我也還在跟我的鍋培養感情,這篇文章只是整理了一些重點資料,難免有不足的地方,還請多包涵。
正因如此,更希望大家能一起加入【不鏽鋼鍋練功房】社團,互相研究不鏽鋼鍋的「傲嬌脾氣」,一起吐吐苦水、分享心得,慢慢變成更厲害的不鏽鋼鍋小達人!
當然,如果你是身懷絕技的武林高手,更歡迎你來分享你的獨門秘笈,幫助大家收服這個「有個性」的好夥伴!
不論是新手還是高手,都快來加入我們吧!
走吧,帶著鍋子拎起鍋鏟,我們【不鏽鋼鍋練功房】見!
